-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第三屆智能裝備與機器人國際會議邀請到了國內外智能裝備與機器人領域的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200余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參會。
本次會議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中國機械制造工藝協會、機械結構力學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南京長江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承辦,高效精密加工與裝備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數字化醫療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南京機械工程學會、先進復合材料技術與裝備創新聯盟協辦。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李培根、馮煜芳、項昌樂,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智能制造處處長葉猛,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二級巡視員李政,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秘書長徐愛民,南京市六合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周婭,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黃興林,我校校長單忠德院士等領導嘉賓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副校長姜斌主持。
單忠德指出,加快推進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的技術創新,大力培養智能制造領域高水平創新人才,對服務支撐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南航不斷深化開放辦學、開放創新、開放合作、開放共贏,探索構建以南航國際創新港、校地研究院、校企聯合創新機構/聯合實驗室為支撐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生態,大力推動智能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努力為區域智能裝備和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希望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將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構建人才共育、項目共擔、平臺共建、信息共享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發揮好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的作用,著力打造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發展聯合體、學術共同體,攜手推動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提升智能制造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和自主創新水平,更好賦能高水平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葉猛代表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參會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感謝各位長期以來對工信部直屬院校給予的關心與支持,期待我們在此相聚共同探討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發展前沿問題,以求更好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用實際行動服務于制造強國建設。
李政代表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致辭,指出當下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越來越多,要重點組建如數字經濟協會、人工智能協會、智能制造聯合體等的交叉學科協會,應對科技創新協同、技術迭代不斷的新挑戰。省科協將利用自身平臺積極支持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周婭代表南京六合區就校地合作共建創新港的情況做了介紹和推介。
開幕式最后,舉行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名譽學銜授予儀式,聘請英國愛丁堡大學Pierre-Olivier Bagnaninchi教授為我校客座教授,校長單忠德院士為其頒發證書及校徽。Bagnaninchi教授在視頻中表示,很榮幸受聘為南航客座教授,從2019年與我校開展合作以來,圍繞智能檢測領域跟南航共同申報獲批了多項國際合作項目,期待未來與南航拓展更多的合作領域,充分發揮雙方優勢,實現互惠共贏。
在大會主題報告特別邀請了多位院士、專家做大會報告。
譚建榮院士以《智能機器人:從概念到產業》為主題,介紹了機器人的發展歷程,智能裝備和智能機器人的內涵及其特征,并介紹了智能機器人的典型案例和應用。
李培根院士以《從數字空間看裝備制造》為題,介紹了數字孿生之要是要體現裝備這一物理生命體自我意識、自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闡述了從能沉淀人的經驗到有可能衍生演化出最優的路徑。
合肥工業大學訾斌教授,東南大學宋愛國教授,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胡長明研究員,國營蕪湖機械廠廠長闞艷,我校汪俊教授、陳柏教授,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尹作重研究員,山東大學蔣奇教授,上海大學何斌教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潘博研究員等12位專家學者分別做了大會報告。
23日,圍繞本次大會主題,以在線形式同時舉行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智能檢測技術兩個分論壇,來自國內外知名高校和機構的19位專家學者在線做了學術報告。
智能裝備及機器人已成為世界各國搶先布局的重點產業,中國智能制造亟需進一步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形成以技術研發優勢為基礎的民族品牌優勢。本屆大會,搭建了智能裝備與機器人領域高層次學術和技術交流平臺,有效推動了智能裝備領域產學研的深度融合,也進一步推進了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展望未來,裝備制造領域的企業和從業者要以高端化與智能化發展為導向,堅持“創新驅動、需求牽引、基礎提升、融合發展”,著力突破核心技術,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賦能制造強國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