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上圖與下圖為同一張桌子在不同比例的A3圖紙下的樣子,可以看到,在比例由1:5變成1:10后,桌子在圖中的大小也變成了原來的1/2。需要注意的是,圖中實體類的圖元大小發生了改變,而如標注、說明文字等注釋類的圖元,其大小卻是不變的.
假設一個制作家具的人拿到這份圖紙后,不需要任何其他的面對面溝通,他就能夠知道,我們需要制作一個方形的桌子 ,桌子變長均為600毫米,有四條腿,每條腿長550毫米,依靠四條寬高均為50毫米的桌邊與桌面相連。其中,方形這個信息是由圖中的實體形狀線獲得的,而尺寸由圖中的尺寸標注上寫的數字獲取,每個東西分別是什么功能,由圖中的說明文字獲得解釋,一份粗糙的說明書大概就完成了。
那么,在一份具有足夠準確尺寸標注的圖紙里,我們還需要按照比例來繪制這些圖形的原因是什么?關鍵就是在于第一步的實體形狀線,只有在按照比例繪制的圖紙里,我們才能第一眼就對這個物體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比如這是一個正方形而不是長方形,比如這張桌子的桌面厚度與他的高度相比是非常小的,桌子下面有較為充裕的空間,避免了潛意識內的錯誤認識而引起協作各方不必要的工作量。
同時,出于節約紙張的目的,我們自然是想在一張圖內放下實體形狀越多越好,字體越小越好,比例的分母自然也是越大越好。然而,人眼的識別能力是有限的,過于微小的字體和圖形,在閱讀起來是極容易出現幻覺和誤差的,所以,每張圖比例的產生的需要根據圖紙的大小、注釋文字的多少進行合理的分配,在識別難易度與信息量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