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自激振動的產生條件:
①k1=k2,x1與x2無相位差, 軌跡為直線,無能量輸入
②k1>k2,x1超前x2,軌跡A→D→B→C→A為一橢圓,切入半周期內的平均切削厚度比切出半周期內的大,系統無能量輸入
③k1<k2,x1滯后于x2,軌跡為一順時針方向橢圓,即:A→C→B→D→A。此時,切入半周期內的平均切削厚度比切出半周期內的小,有能量獲得,振動能夠維持。
負摩擦原理
切削塑性材料時,吃刀抗力Fp自某一速度開始隨切削速度增加而下降。在此區域,極易引起自激振動。
Fp主要取決于切屑與刀具相對運動所產生的摩擦力。切削過程若有振動,切入半周期切削速度高→Fp小→切入半周期切削力所作負功小于切出半周期切削力所作正功,系統有能量輸入,振動維持
Fp主要由摩擦引起,故將切削速度增高導致摩擦力下降的特性稱為負摩擦特性。
切削力滯后原理
由于存在慣性和阻尼,作用在刀具上的切削力滯后主振動系統運動。
振入過程實際切削厚度小于名義值→Fp小→切入半周期切削力所作負功小于切出半周期切削力所作正功,系統有能量輸入,振動維持。
由切削力滯后引起,故稱為滯后型顫振。
1.消除或減弱產生強迫振動的條件
減小機內干擾力的幅值
動力源(尤其是液壓系統)與機床本體分離;
機床中高速回轉的零件進行靜平衡和動平衡;
提高轉動件的制造和裝配精度,或采用對振動和動平衡不敏感的高阻尼材料制造齒輪,以減少嚙合所造成的振動;
對于往復運動部件,關注其質量、速度及換向機構。
調整振源的頻率:
調整刀具或工件的轉速,使激振力頻率偏離工藝系統的固有頻率。
式中 f 和 fn分別為振源頻率和系統固有頻率。
隔振
主動隔振——阻止機床振動通過地基外傳
被動隔振——阻止機外干擾力通過地基傳給機床
常用隔振材料有橡皮、金屬彈簧、空氣彈簧、泡沫乳膠、軟木、礦渣棉、木屑等。
提高工藝系統的剛度和阻尼
采用刮研各零部件之間的接觸表面,以增加各種部件間的連接剛度;
利用跟刀架,縮短工件或刀具裝夾時的懸伸長度等方法以增加工藝系統的剛度。
采用減振裝置
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產生振動的條件,又不能有效的提高工藝系統的動態特性,可采用消振減振裝置。
2.消除或減弱產生自激振動的條件
減小切削或磨削時的重疊系數
減小重疊系數方法:增加主偏角、增大進給量
合理選擇切削用量
V=30~70m/min→自振↑
f↓→自振↑;保證Ra時→f↑
切削深度增大,切削寬度也增大,振動增強,選擇切削深度時一定要考慮切削寬度對振動的影響
合理選擇刀具參數
前角、主偏角↑→自振↓
后角↓→自振↓;但太小時→自振↑
適當地增大前角、主偏角,能減小Fy,從而減小振動。主偏角增大,則垂直于加工表面方向的切削分力減小,故不易產生自振。
但精加工中由于切削深度較小,后角較小時,刀刃不容易切入工件,且使刀具后面與加工表面間的摩擦加劇,反而容易引起自振。通常在刀具的主后面上磨出一段后角為負的窄棱面,如圖所示,這樣可以增大工件和后刀面之間的摩擦阻尼,起到很好的減振效果。
調整振動系統小剛度主軸的位置
增加切削阻尼
采用變速加工
抑制再生顫振,用于工藝系統剛性較好的場合;
切削過程在不穩定區與條件穩定區交替進行;
加工系統振動頻率隨主軸轉速變動而變動,其振動響應是變頻激勵的瞬時響應,與恒頻相比要小。
3.改善工藝系統動態特性
提高工藝系統剛度;
增大工藝系統阻尼;
4.采用減振裝置
動力減振器
摩擦式減振器
沖擊式減振器
式中 T——振動體M 的振動周期
A——振動體M 的振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