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表面處理是在基體材料表面上人工形成一層與基體的機械、物理和化學性能不同的表層的工藝方法。表面處理的目的是滿足產品的耐蝕性、耐磨性、裝飾或其他特種功能要求。 對于金屬鑄件,我們比較常用的表面處理方法是,機械打磨,化學處理,表面熱處理,噴涂表面等。
一、表面熱處理
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是指在不改變鋼的化學成分及心部組織情況下,利用快速加熱將表層奧氏體化后進行淬火以強化零件表面的熱處理方法。
表面熱處理的主要方法有火焰淬火和感應加熱熱處理,常用的熱源有氧乙炔或氧丙烷等火焰、感應電流、激光和電子束等。
利用交變電流在工件表面感應巨大渦流,使工件表面迅速加熱的方法。
感應加熱分為:
1.高頻感應加熱,頻率為250-300KHz,淬硬層深度0.5-2mm;
2.中頻感應加熱,頻率為2500-8000Hz,淬硬層深度2-10mm;
3.工頻感應加熱,頻率為50Hz,淬硬層深度10-15mm。
利用乙炔火焰直接加熱工件表面的方法。成本低,但質量不易控制。
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對工件表面進行加熱的方法。效率高,質量好。
激光表面強化可分為激光相變強化處理、激光表面合金化處理和激光熔覆處理等。
激光表面強化主要用于局部強化的零件,如沖裁模、曲軸、凸輪、凸輪軸、花鍵軸、精密儀器導軌、高速鋼刀具、齒輪及內燃機缸套等。
發藍和磷化
發藍
鋼材或鋼件在空氣-水蒸氣或化學藥物中加熱到適當溫度使其表面形成一層藍色或黑色氧化膜的工藝。也稱發黑。
常用于精密儀器、光學儀器、工具、硬度塊及機械行業中的標準件等。
磷化
工件(鋼鐵或鋁、鋅件)浸入磷化液(某些酸式磷酸鹽為主的溶液),在表面沉積形成一層不溶于水的結晶型磷酸鹽轉換膜的過程,稱之為磷化。
磷化廣泛應用于防蝕技術,金屬冷變形加工工業。
二、化學表面熱處理
化學表面熱處理
化學熱處理是將工件置于特定介質中加熱保溫,使介質中活性原子滲入工件表層從而改變工件表層化學成分和組織,進而改變其性能的熱處理工藝。
化學熱處理也是獲得表硬里韌性能的方法之一。與表面淬火相比,化學熱處理不僅改變鋼的表層組織,還改變其化學成分。根據滲入的元素不同,化學熱處理可分為滲碳、氮化、多元共滲、滲其他元素等。 化學熱處理過程包括分解、吸收、擴散三個基本過程。
常用的化學熱處理:
滲碳、滲氮(俗稱氮化)、碳氮共滲(俗稱氰化和軟氮化)等。滲硫、滲硼、滲鋁、滲釩、滲鉻等。
發藍、磷化可以歸為表面處理,不屬于化學熱處理。
滲碳和氮化
對比 |
滲碳 |
氮化 |
目的 |
提高工件表面硬度、耐磨性及疲勞強度,同時保持心部良好的韌性。 |
提高工件表面硬度、耐磨性及疲勞強度,提高耐蝕性。 |
用材 |
含0.1-0.25%C的低碳鋼。碳高則心部韌性降低。 | 為含Cr、Mo、Al、Ti、V的中碳鋼。 |
常用方法 |
氣體滲碳法、固體滲碳法、真空滲碳法 |
氣體氮化法、離子氮化法 |
溫度 |
900~950℃ |
500~570℃ |
表面厚度 |
一般為0.5~2mm | 不超過0.6~0.7mm |
優點 |
-- |
溫度較低,硬度、耐磨性、抗疲勞性更高,耐蝕性更好,無需再熱處理, 可避免熱處理帶來的變形和其他缺陷 |
缺點 |
-- |
工藝復雜,成本高,氮化層薄 |
用途 |
廣泛用于飛機﹑汽車和拖拉機等的機械零件﹐如齒輪﹑軸﹑凸輪軸等。 | 用于耐磨性、精度要求高的零件及耐熱、耐磨及耐蝕件。如儀表的小軸、輕載齒輪及重要的曲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