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模仿創新多,自主創新少
就目前現狀看,電線電纜技術發展無外乎從結構、材料、工藝上著手,或使用新材料,或進行結構調整,或采用新工藝新設備,并以使用新材料進行產品創新的方式為主。除極少產品外,絕大多數電線電纜產品結構較為簡單使用通用材料,因而較易仿制;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線纜廠家本身不生產材料不掌握材料配方,也就沒有專利權,而材料廠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總是盡快把新材料,甚至把為配合某些電纜廠新產品開發而專門研制的,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新材料推向市場,從而使個別廠家花大力氣研發的新產品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大量復制。
2、大企業創新多,小企業創新少
大企業為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獲得更大利潤,就必須進行技術改造,而只有進行持續的技術創新,才能不斷推出新產品,從而占領新市場,獲得超額利潤,為企業發展提供資金積累。于是,大企業紛紛走上創新、積累、技改、再創新的循環發展的道路。而隨著歐洲兩個指令的發布、實施,也使得有志于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不得不進行技術創新,以應對新的挑戰。
對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而言,除極少數企業因產品本身具有一定的特色,在某些特定領域具有競爭優勢外,絕大多數企業產品檔次較低、品種單一的產品,并以低價參與市場競爭,由于市場競爭機制尚未健全,加上條件分割,使這些企業有了生存的空間。
3、技術引進多,消化吸收少
九十年代初以來,我國大量引進電纜的拉絲絕緣串列式生產線、中高壓電纜生產線等電工設備,線纜行業的裝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這些設備的使用率不高,效用發揮不充分也是不爭的事實。為什么會造成大量引進設備,又棄而不用或用不好的狀態呢?一是認為好的設備必能生產出好的產品,還能滿足用戶對設備能力的要求;二是企業不具有能夠很好地使用維護先進設備的人才,三是依賴供貨商的技術支撐,不重視對引進設備和工藝的消化吸收。四是國內電工企業技術力量有限,不能及時開展模仿創新,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
4、產品開發多,市場實現少
技術創新是一個經濟技術概念,一個創新成功與否主要看其市場實現程度,既能否被市場接受,并取得預期的經濟收益。近幾年來,亞洲電纜除了研發低煙無鹵的阻燃、耐火等市場更大的家裝電線外,還引進行業先進的交聯電線電纜生產線、中低壓電線電纜生產線等,為了緊隨國家電網建設,公司還購進先進的35kv交聯電纜生產線、二步法硅烷交聯生產線等先進的電線電纜生產線,進一步拓展市場外的發展空間。
5、應用開發多,基礎研究少
就單個企業而言,贏得利潤是最終目的。注重應用開發,弱化基礎研究也無可厚非。但就一個行業來說,這種情形就令人擔憂了,缺少基礎研究的技術創新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長此以往,整個行業的創新能力必將大大地削弱,行業的整體競爭優勢也將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