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知識產權保護”是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最大的激勵。在內部需求和外部壓力下,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不斷增強,7月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2019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上公布數據顯示,2019上半年,全國共受理PCT國際專利申請2.4萬件,同比增長4.9%,廣東、北京、江蘇躋身該榜單前三甲。
日前,記者走訪江蘇企業發現,知識產權辦公室、知識產權專員已成為“標配”,為企業“專利布局”,擴大海外市場加足馬力。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到,新技術和新產業的涌現,已改變現有格局,在全球視野下的合作與競爭中,“知識產權保護”正重新定義品牌價值、重塑價值鏈,成為發展中日益凸顯的“新課題”。
舟山五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
數據中看變化——從求量向求質邁進
從今年第三季度最新出爐的數據來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結構不斷優化成為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上半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中,職務發明所占比重達到91.2%,較2018年同期提高5.7個百分點。“上半年我們的知識產權申請注冊量符合我們的預期,比如,在專利方面,上半年的國內發明專利申請中,職務發明所占比重提高顯著,表明創新主體正在主動調整和規范自身的申請行為,我國知識產權申請注冊正由數量增長轉為結構優化、質量提高的更高階段。” 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司長葛樹在發布會上答記者問時談及,下一步,將加強指標引領,完善政策支持,突出質量導向。
長期以來,中國雖是知識產權大國,卻不是強國,尤其過去一段時間,為了推動數量發展,我國對商標和專利申請把關較為寬松,還出現了傍名牌、惡意囤積商標等現象。葛樹介紹,今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采取一系列舉措,積極推動專利商標申請高質量發展,包括印發了《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工作指引(2019)》等政策文件,嚴把知識產權審查授權關。
創新活力強勁的江蘇,是全國“知識產權”最為集中的省份之一。早在2017年1月,江蘇省在南京和蘇州兩地法院率先設立知識產權法庭,這是全國首批設立的跨區域管轄專利等技術類案件的知識產權專門審判機構。嚴字當頭,瞄準高質量,同樣也是今年江蘇知識產權保護的“關鍵點”。“2019年是我省完成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歷史性重構的第一年,我們將以支撐創新發展優化營商環境為重點,為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提供更加有力的知識產權支撐。”省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我省已經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知識產權保護網絡,我們要在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全面提升知識產權綜合能力,讓更多的江蘇企業敢于創新,愿意創新。”
南京西環網統一潮流控制器(UPFC)
“走出去”中忙轉型——專利布局成為企業競爭“新武器”
專利創新和產權保護,相互作用,相互激發,成為無數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中的制勝“密碼”。最新數據顯示,江蘇有專利申請企業已突破4萬家,專利產品銷售收入達88億元,在納米材料、抗腫瘤藥物、高速動車組核心部件等領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為英國國家電網提供保護系統、為澳大利亞、菲律賓、印尼等提供電網數字化解決方案,也為巴西美麗山二期項目提供800kV高壓直流輸電……在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的電網主網架中,都有南瑞繼保的“超高壓繼電保護”產品的護航。“截至目前,企業申請PCT專利已達120件,布局涉及23個國際和地區。”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嚴偉對“專利布局”助力企業發展深有感觸,他說,在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時,面臨的首要問題往往是通過PCT(國際專利合作協定)申請國際專利,防止核心技術產品被侵權。2012年之前,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南瑞繼保沒有重視國際專利申請。“當時公司參與加拿大一個項目的競標,業主方在發標時明確要求,競標公司在項目實施當地要有專利布局。”公司副總工程師趙希才告訴記者,在發達國家市場的項目競標中,如果沒有相應的國際專利儲備,根本無緣參與競爭。這次競標觸動了南瑞繼保,公司由此開始進行國際專利申請。
“很多跨國公司電氣巨頭知識產權布局都很早,只有更快地做好我們自己的知識產權儲備,才能和對方同臺競技。” 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知識產權部門經理李琰介紹,南瑞繼保專門成立了知識產權辦公室,設有1名知識產權總監、6名知識產權專職管理人員,此外,在每個研發中心和部門都有專利內審員,對專利申請“有求必應”。趙希才補充表示,對南瑞繼保來說,最為理想的知識產權專員,是工科學歷背景兼法律思維的人才,既可以立足行業特點,幫助企業布局專利“創新點”,也可在專利“打、攻、防”方面給予戰略性建議。“以前企業發展更注重工作效率,當下,更側重安全風險防控。”趙希才談到,健全知識產權機制,是企業穩定發展的安全屏障,也是企業創新“走出去”的定心丸。
“解剖麻雀”中看作用——知識產權成就企業發展
去年電影《我不是藥神》非常火,其中折射出了知識產權保護的一些問題,也引發國人對醫藥領域知識產權的高度關注。“藥品產業對于專利保護的依賴程度比別的產業都要高。”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司司長張志成曾在采訪中談到,1個新藥的創制往往需要幾十個億的大額資金投入,同時需要10年到20年的研發周期。他說,對于一個創新者而言,創制一個新藥,除了這些時間和資金上的投入之外,還有很復雜的程序,在這種條件下,應該予以知識產權上的保護,而且應該予以比較強有力的保護。
事實上,“知識產權”始終是藥企“謀長遠”的基石。位于南京江寧區的奧賽康藥業,起源于上世紀90年代江蘇最早的民營藥物研究機構,發展之初面對國內許多臨床治療藥被外企壟斷、社會公眾用藥負擔沉重的狀況,奧賽康藥業將研發定位于中國臨床亟需藥品,通過技術創新研發高質量首仿藥,讓國內患者不僅用得起藥,而且要用得上好藥。“針對國內消化性潰瘍病高發及其導致的消化道出血病死率高的現實問題,奧賽康突破關鍵技術,研發上市了治療該疾病的國產化第一支質子泵抑制劑注射劑——注射用奧美拉唑鈉(奧西康),并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打破了原研藥的壟斷地位。” 奧賽康藥業董事長陳慶財博士介紹,獲得專利、打入市場后,迫使原研藥價格不斷下行,大大降低了醫保費用的支出,也使企業自身得到了發展壯大。
在嘗到了重視知識產權的“甜頭”后,奧賽康更加重視重視研發投入和知識產權工作。“2018年研發費用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7.38%,2016-2018年復合增長率為28%。”陳慶財介紹,企業知識產權團隊現有近20人,并設置了知識產權辦公室、知識產權總監等機構及職位,通過知識產權信息的分析利用,積極利用專利信息減少研發彎路,同時做好專利壁壘規避與突破工作,通過專利挖掘和布局,構建自主知識產權保護網,實現了產品的早日上市。據悉,國家衛健委首批鼓勵仿制的34個藥品清單,奧賽康就占有了3個,同時,企業躋身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江蘇省高價值專利培育示范中心,先后獲得中國專利金獎、江蘇省專利項目金獎,成為南京市醫藥工業屬地納稅額排名第一的企業,畝均納稅超過了350萬元。
“目前江蘇正處在轉型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創新發展,都更加需要發揮知識產權作用,助推支撐和引領作用。” 江蘇省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知識產權的創造正在從由多到優,由大到強轉變,知識產權保護正在從不斷加強向全面從嚴轉變,知識產權運用正在從單一效益向綜合效益轉變。
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接下來,我們將看到更多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法規出臺,必將推動知識產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邁向現代化。“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是主流,長期看會提高社會福利。”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司司長張志成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