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生產關系說
中國《專利法》第十一條: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制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
外觀設計專利權被授予后,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制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從該法條講,專利是一種生產關系,它嚴厲制約著沒有專利權的生產制造商、使用者、經銷商和進口商等等。但是翻遍整部《專利法》,都沒有條款賦予專利權的擁有者,就直接擁有了制造權、使用權、許諾銷售和銷售權、進口權等等權利。由此,人們得出結論,專利權是帶有約束屬性的生產關系,而不是生產許可證、使用許可證、銷售許可證或者進口許可證等。可以預料的是,隨著第四次修改的《專利法》最終頒布,侵權違法的“填平式損失賠償原則”,將被“3~5倍懲罰式損失賠償原則”所取代,如此專利將進一步強化生產關系的約束屬性。
楔子:后工業時代的到來
隨著社會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得后工業化城市市區人口和企業大量向郊區遷移,產生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現象,形成衛星城鎮以及城市地域互相重疊連接而形成的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區。這是由于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導致整個產業結構的變化。按照工業化發展速度,人類社會可分為前工業化、工業化和后工業化3個時期。發達國家的后工業化時期一般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特點是城市的中樞管理職能更加強化,城市消費者的要求更加多樣化,電腦技術和數據通訊網絡所構成的物質機制使城市的經濟狀態和生活方式不斷發生變革。再加上全球化浪潮的趨勢,發達國家有選擇地保留金融業、科技研發、文化創意和高端服務業等,并將低端制造業向亞洲、非洲進行轉移,同時也帶動了資本和技術的轉移。形成全新的產業鏈、供應鏈模式以及全世界創意、生產、貿易、消費的分工格局。
這個時候,發達國家必須要求發展中國家實行知識產權制度,以保護他們輸出的無形資產或智慧財產。比如蘋果手機,制造生產主要在中國,銷售地主要在美國,蘋果手機賣到中國,對于美國而言稱為出口。有好事者拆解一部iPhone X手機做了硬件測算,總硬件成本不超過2000元人民幣,但是該款手機在中國的售價高達8000元人民幣以上。差價中至少包括專利技術成本均攤,以及品牌營銷成本均攤、軟件版權成本均攤等等。差價中的軟硬件以及品牌的知識產權,成就了蘋果這樣科創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蘋果們極力需要保護的東西。
講到這,不得不說明一下本文中“資產和負債”的概念。所謂資產,是給其擁有者帶來現金流的稱資產;所謂負債,是給其擁有者帶走現金流的稱負債。在這個定義下,資產和負債就可作為真、假無形資產的照妖鏡來使用了。試問,貴公司的專利權,有給貴公司帶來現金流嗎?貴公司的專利權,能幫貴公司打贏官司,掃清市場山寨產品嗎?
生產力說
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把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產力。生產力就是人類運用各類專業科學工程技術,制造和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滿足人類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怎么衡量一個地區/國家的生產力,有很多指標,其中最常被用到的是GDP。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還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后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筆者需要插說一點內容,我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沿海地區試行的一種中外合資企業經營模式。外商采取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組裝,與國內企業進行合作。國內企業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費。故而,到了2005年就有了“8億件襯衫換一架空客飛機”的說法。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沒有附加值,尤其是沒有技術附加值的制造環節得不到更高的估值和對價。什么是中間產品?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于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什么是附加值?簡單一點講,(雷曼(M.R.Lehman)把附加值稱為“創造價值” (Created Value)),就是以專利、商標、版權和KNOWHOW等智慧財產介入計量,充實了中間產品的數量、種類和估值。進而傳導致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提升。再以iPhone X手機為例,除了銷售環節的利潤外,差價部分就是技術附加值、企業商譽附加值等。可見,創新無疑是提高附加值的根本途徑。
對比一下,在歐美發達國家,因為產業的空心化,大多實體制造業已經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被轉移出去了,所以專利、商標、版權和KNOWHOW等智慧財產必須要在被完成后的這個環節,實現可量化、可估值,為后續的專利技術等的轉移、轉化、出口打下基礎。于是很大一部分智慧財產作為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這些智慧財產被直接計入了歐美發達國家的GDP。
眾所周知,技術先于專利,專利先與(科技)產品。歐美國家,出口的主要是專利技術,中國,出口的主要是最終產品。這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現階段的主要區別了吧?——前者重點放在第三產業,后者重點放在了第二產業。現代的工業體系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中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中國幾乎可以生產出自身以及全世界所需要的所有產品。這里暗含了一個問題,中國制造能力這么強,為什么不能直接“抄他人作業”呢?這個問題,筆者已在《中國專利前景探討》中給予了回答,本文不再贅述。
再往前看,總設計師在馬克思觀點的基礎上,就曾進一步表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也明確了,科學技術對生產資料的使用指導,或者對生產資料本身的改造升級,對生產制造能力的大幅提升,都具有巨大影響作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是深海還是深空、不論是5G還是5納米半導體刻蝕、不論是民用核能還是超導特高壓…… 科技發展的具體實踐也證明了這點。而專利恰好是科技發展權的有效載體,專利數量和專利質量的雙提升,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個變化過程。因此可見,科技能力,也繼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之后,成為了生產力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