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很高興在全國“兩會”前期就科技創新相關問題進行交流。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已經位居世界第14位,整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5月19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介紹,2020年,科技部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在“六穩”“六保”“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確保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積極貢獻,同時立足長遠,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做好謀篇布局。
“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一是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二是人才、科技應該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三是在政策制定、制度建設方面,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的核心要素。四是科技要對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起到核心支撐作用,真正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王志剛表示。
實現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王志剛認為,創新型國家的內在邏輯,一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二是科技創新要與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等其他方面創新同步推進,實現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三是要實現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更高,發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為世界科技作出中國貢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次重要檢驗。疫情發生后,科技部會同國家衛健委、藥監局、教育部等12個部門組成科研攻關組,設立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檢測試劑等10個重點工作專班,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五個方向,部署83個應急攻關項目,組織動員全國優勢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形成了全國一盤棋的科研攻關格局,科技支撐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取得積極成效。
科技部第一時間分離鑒定出病毒毒株并向世界衛生組織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為全球科學家開展藥物、疫苗、診斷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逐步深化對新冠病毒致病機制和傳播規律的認識,為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迅速篩選評價了氯喹、法匹拉韋、托珠單抗等有效治療藥物以及恢復期血漿治療、干細胞治療等新療法,建立了適合不同階段患者的治療方案;短時間內建立形成了核酸檢測、抗體檢測相配套的檢測技術體系,不斷提高靈敏度和便捷化;盡一切可能加快研發進程,并行部署五條技術路線推進疫苗研究,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和滅活疫苗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同時,積極推動開展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等領域國際合作,及時分享我國抗疫科研成果,為全球抗疫做出了積極貢獻。
我國在原始創新方面相對薄弱
王志剛介紹,2019年我國科技工作取得了新進展,在支撐高質量發展、改善民生福祉、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二是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三是科技創新更加貼近生活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四是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生態建設加快推進。五是科技開放合作邁出新步伐。
針對媒體記者“我國科技整體實力和水平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科技部在加強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具體規劃和部署”的提問,王志剛表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科技部把基礎研究作為非常重要的方面來不斷部署和推進,取得了像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非常規新型手性費米子、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折疊等,包括熱脹冷縮材料和熱縮冷脹材料等,都是在基礎研究上的突破。
王志剛承認,我國在原始創新方面相對薄弱,確實是我國科技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地方。但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各有不同的特點,也有相同之處。基礎研究的特點是問題很難提出來,問題提對了,包括方向、科學性提對了,基礎研究就成功了一半,所以需要做好基礎研究:一是應從提問題開始,要加強和科學家的交流,包括和國際科學界的交流。二是強調數學、物理等理論和方法,這是基礎研究的一個難點。三是強調應用研究的基礎支撐。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廣泛應用,但真正突破人工智能的基本算法很難,還沒有取得太多的突破。四是改革完善基礎研究評價機制,突出原始創新導。
“不能把基礎和應用、商業化攪到一起,重要的是基礎研究為技術創新提供更多的源頭支撐。”王志剛強調。
加強科技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
王志剛指出,科技在抗疫歷史上發揮著關鍵作用,今天更要發揮關鍵作用。一是科技界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二是全國一盤棋,不管在疫情一線還是在科研崗位,通過視頻交流等方式形成全國聯合攻關、集體抗疫科技創新的局面。三是講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目標就是要通過科技產品成果來抗疫。“在新的時期,我國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面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科技既要頂天也要立地,要真正為我國全面發展,為老百姓生活改善,為國家更加安全作出科技貢獻。”王志剛說。
“科學技術本身是無止境的,創新也沒有止境,創新型國家建設也一直在路上。”王志剛表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科技部正在組織編制面向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科技需求,加強科技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一是堅持“三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二是要緊跟研判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特征,要研判新階段的特點,要堅持中國特色,制定好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三是加強基礎和前沿研究,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王志剛強調,科技改革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解決想到的和沒想到的甚至更多的問題。科技改革要面向新時代新要求,與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結合在一起,堅持“三個面向”的戰略方向,把準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經濟社會主戰場當中一些需要科技解決的問題。要發揮好科技的顛覆性、擴散性、滲透性作用,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老百姓生活改善作出貢獻。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補充說,我國科研攻關就是在圍繞需求、圍繞問題導向來加強整個科研攻關的組織,圍繞重點問題解決關鍵需求,在整個新冠肺炎防疫和救治過程中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