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共同搭建產業創新平臺、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強化協同創新政策支撐,是構建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的重要內涵。江蘇根據自身區域發展特色,正在發力協同創新、積極參與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在推進長三角創新一體化、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中跑出“加速度”。
深入貫徹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加強與滬浙皖三地科技部門的協同聯動,近年來,江蘇省科技廳不斷深化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推進重大創新平臺一體化建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體化組織和科技資源一體化開放共享。 根據《規劃綱要》要求,構建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應聯合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化發展。 去年,由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牽頭,聯合中國科技大學等共建的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正式啟動,這是通信與信息領域唯一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今年5月22日,該設施已在我國12個主干節點城市建成連通。不久前,由江蘇和上海共建的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也分別在連云港(3.770, 0.02, 0.53%)和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開工建設。 《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江蘇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近年來,省科技廳積極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體化組織,圍繞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每年部署實施一批由滬蘇浙皖高校院所及企業共同承擔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對產業發展中近百個關鍵、共性科技難題開展聯合攻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凝聚形成以技術創新促進產業高端升級的強大合力。 隨著科技資源種類和數據日益增長,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對科技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推進科技資源一體化開放共享,成為推動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的重要抓手。 今年4月,蘇浙滬皖四地科技主管部門圍繞長三角產業與區域共性發展需求,共同開通運行“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該平臺聚集了長三角地區2400多家服務機構的3.1萬余臺(套)大型科學儀器,總價值超過300億元。
只有疏通科技成果轉化的“經脈”,才能激活企業創新的“一池春水”。我省聯合長三角各地搭建的產業創新平臺,正在盤活科技資源,喚醒“沉睡”的科技成果。 近年來,我省地方政府、園區、企業與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長三角地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建了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浙江大學蘇州工研院等4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為區域產業協同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去年12月,長三角三省一市技術交易市場共同成立了長三角區域技術市場聯盟,長三角首張跨區域科技創新券(昆山—上海創新券)的發放則進一步促進了技術、設備、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在長三角的自由流動與協同共享。該聯盟還將共同建立與國外技術轉移機構的合作關系,開展國際技術轉移服務,培養國際技術轉移人才。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認真落實《規劃綱要》,充分發揮制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等優勢,進一步加強整體部署、落實關鍵舉措,大力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江蘇將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建設協同創新產業體系。組織開展產業技術集成創新試點,實施好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專項和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聯手開展跨區域、跨學科、跨領域協作攻關,集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二是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依托蘇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加強與上海閔行、浙江寧波等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的協同聯動,支持建設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蘇南中心,積極探索長三角高新園區聯動機制,共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 三是共建產業創新平臺。加快建設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等重大設施,共同完善長三角實驗室體系。推動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創建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共同建立統一的技術市場和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加快形成多層次的產業創新支撐平臺。